首页 > 编程技术 > php

php中set_error_handler的用法总结

发布时间:2016-11-25 15:34

     set_error_handler() 函数设置用户自定义的错误处理函数。该函数用于创建运行时期间的用户自己的错误处理方法。该函数会返回旧的错误处理程序,若失败,则返回 null。下面来看一些例子。


set_error_handler()

PHP从4.1.0开始提供了自定义错误处理句柄的功能函数set_error_handler(),但很少数脚本编写者知道。set_error_handler这个函数可以很好地防止错误路径泄露,当然还有其它更多的作用。

1.可以用来屏蔽错误。 出现错误一来会把一些信息暴漏给用户,极有可能成为黑客攻击你网站的工具。 二来让用户觉得你的水平很挫。
2.可以记下错误的信息, 及时发现一些生产环境的出现的问题。
3.可以做相应的处理, 出错的时候可以显示跳转到预先定义好的出错页面,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。
4.可以作为调试工具, 一些时候必须在生产环境调试一些东西, 但又不想影响正在使用的用户。
5.。。。。
set_error_handler的使用方法如下:

view sourceprint?1 string set_error_handler ( callback error_handler [, int error_types])

 

我们利用error_reporting();看到的错误信息包括三个部分,错误信息,错误文件的绝对地址,错误出现的行数。其实还有一个是错误类型。Array ( [type] => 1 [message] => Call to undefined method SomeClass::somemedthod() [file] => /home/zhangy/www/aaaa/stasdf.php [line] => 67 ),页面的绝对路径最好不要暴露给别人,不然给有些人可称之机,为了杜绝这一点,好多人都会采用,ini_set("display_errors",0);直接把错误信息给屏蔽掉了。这样就不方便了,如果我们要看信息怎么办呢?每次查看的时候,是不是都要改一下代码,或者是改一下apache的配置,在重起一下呢?

php有函数set_error_handler可以解决这个问题

用法如下:

mixed set_error_handler ( callback $error_handler [, int $error_types = E_ALL | E_STRICT ] )

php函数register_shutdown_function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

用法如下:

int register_shutdown_function ( string $func )

个人觉得报错函数自己定义,至少有三点好处,

1,不会把文件的绝对路径显示出来,安全些

2,即使真的出现了错误信息,我们可以对错误信息进行处理,让用户也看不到fatal error这样的东西。用户体验要好

3,项目上线后,有的时候,你还是要帮用户去解决问题,这个时候难免要去修改代码,但是我们又要让错误信息报出来,又不能让用户看到,这个时候,用set_error_handler这样的函数就很爽了。

个人做了一个小测试

<?php
error_reporting(0);

register_shutdown_function('error_alert');
function error_alert()
{
 if(is_null($e = error_get_last()) === false)
 {
 set_error_handler('errorHandler');
 if($e['type'] == 1){
 trigger_error("fatal error", E_USER_ERROR);
 }elseif($e['type'] == 8){
 trigger_error("notice", E_USER_NOTICE);
 }elseif($e['type'] == 2){
 trigger_error("warning", E_USER_WARNING);
 }else{
 trigger_error("other", E_USER_OTHER);
 }

 }else{
 echo "no error";
 }
}

 set_error_handler('errorHandler');

function errorHandler($errno, $errstr, $errfile, $errline,$errcontext)
{
 switch ($errno) {
 case E_USER_ERROR:
 echo "<b>My ERROR</b> [$errno] $errstr<br />\n";
 echo "  Fatal error on line $errline in file $errfile";
 echo ", PHP " . PHP_VERSION . " (" . PHP_OS . ")<br />\n";
 break;

 case E_USER_WARNING:
 echo "<b>My WARNING</b> [$errno] $errstr<br />\n";
 echo "  warning on line $errline in file $errfile";
 echo ", PHP " . PHP_VERSION . " (" . PHP_OS . ")<br />\n";
 break;

 case E_USER_NOTICE:
 echo "<b>My NOTICE</b> [$errno] $errstr<br />\n";
 echo "  notice on line $errline in file $errfile";
 echo ", PHP " . PHP_VERSION . " (" . PHP_OS . ")<br />\n";
 break;

 default:
 echo "Unknown error type: [$errno] $errstr<br />\n";
 echo "  warning on line $errline in file $errfile";
 echo ", PHP " . PHP_VERSION . " (" . PHP_OS . ")<br />\n";
 break;
 }

 return true;
}

class SomeClass {
 public function someMethod() {

 }
}

SomeClass::someMedthod();

$a="asdf";
foreach($a as $d){
 echo $d;
}
?>

现在我们就用自定义的错误处理把实际路径过滤掉。假设有一个变量$admin,我们是用来判断访问者是否是管理员的(可以通过IP或者登录的用户id来做这个判断)

//admin为管理员的身份判定,true为管理员。 
//自定义的错误处理函数一定要有这4个输入变量$errno,$errstr,$errfile,$errline,否则无效。 
function my_error_handler($errno,$errstr,$errfile,$errline) 

    //如果不是管理员就过滤实际路径 
    if(!admin) 
    { 
        $errfile=str_replace(getcwd(),"",$errfile); 
        $errstr=str_replace(getcwd(),"",$errstr); 
    } 
    switch($errno) 
    { 
        case E_ERROR: 
        echo "ERROR: [ID $errno] $errstr (Line: $errline of $errfile) \n"; 
        echo "程序已经停止运行,请联系管理员。"; 
        //遇到Error级错误时退出脚本 
        exit; 
        break; 
 
        case E_WARNING: 
        echo "WARNING: [ID $errno] $errstr (Line: $errline of $errfile) \n"; 
        break; 
 
        default: 
        //不显示Notice级的错误 
        break; 
    } 

这样就自定义了一个错误处理函数,那么怎么把错误的处理交给这个自定义函数呢?

// 应用到类 
set_error_handler(array(&$this,"appError")); 
 
//示例的做法 
set_error_handler("my_error_handler"); 


so easy,这样,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安全和调试方便的矛盾了。而且你还可以花点心思,使错误提示更加美观以配合网站的风格。

 

上面的例子中,我把错误信息关掉了,而用自己的函数处理错误,上面的这个页面会报fatal error,报出来的错误信息我们是可以利用errorHandler来控制和处理。

好了,总结一下,下面是 set_error_handler 三种用法:

Php代码
class CallbackClass {
function CallbackFunction() {
// refers to $this
}

function StaticFunction() {
// doesn&rsquo;t refer to $this
}
}

function NonClassFunction($errno, $errstr, $errfile, $errline) {
}

// 三种方法如下:

1: set_error_handler(&lsquo;NonClassFunction&rsquo;); // 直接转到一个普通的函数 NonClassFunction

2: set_error_handler(array(&lsquo;CallbackClass&rsquo;, &lsquo;StaticFunction&rsquo;)); // 转到 CallbackClass 类下的静方法 StaticFunction

3: $o =& new CallbackClass();
set_error_handler(array($o, &lsquo;CallbackFunction&rsquo;)); // 转到类的构造函数,其实本质上跟下面的第四条一样。

4. $o = new CallbackClass();

// The following may also prove useful:

class CallbackClass {
function CallbackClass() {
set_error_handler(array(&$this, &lsquo;CallbackFunction&rsquo;)); // the & is important
}

function CallbackFunction() {
// refers to $this
}
}

过滤html标签在php中太简单了,我们可以直接使用strip_tags函数来实现了,下面给各位整理了一些关于 strip_tags函数的例子。


php过滤html的函数:

 

strip_tags(string)

 

这样就可以过滤掉所有的html标签了。

 

如果想过滤掉除了<img" width=100% src="">之外的所有html标签,则可以这样写:

strip_tags(string,"<img>");


过滤除了<img" width=100% src=""><p>xxx</p><b></b>之外的所有html标签,则可以这样写:

strip_tags(string,"<img><p><b>");

php有效的过滤html标签,js代码,css样式标签:

<?php 

$str = preg_replace( "@<script(.*?)</script>@is", "", $str ); 

$str = preg_replace( "@<iframe(.*?)</iframe>@is", "", $str ); 

$str = preg_replace( "@<style(.*?)</style>@is", "", $str ); 

$str = preg_replace( "@<(.*?)>@is", "", $str ); 

?>


自定义函数

function uh($str)

 {

     $farr = array(

         "/s+/"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//过滤多余的空白

         "/<(/?)(script|i?frame|style|html|body|title|link|meta|?|%)([^>]*?)>/isu",

   //过滤 <script 等可能引入恶意内容或恶意改变显示布局的代码,如果不需要插入flash等,还可

 以加入<object的过滤

         "/(<[^>]*)on[a-za-z]+s*=([^>]*>)/isu"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//过滤网页特效的on事件

      

    );

    $tarr = array(

         " ",

         "<123>",           //如果要直接清除不安全的标签,这里可以留空

         "12",

    );

  $str = preg_replace( $farr,$tarr,$str);

    return $str;

 }


过滤html标签在php中可以有内置的函数了,但它过滤的太干净了,我们就整理了一下些利用正则来过滤指定html标签的例子,具体如下所示。

采集的时候有时候需要过滤掉多余的标签属性,比如 img标签过滤掉除了src属性之外的所有属性例如删除titile alt等属性以及一些脚的onclick属性等。

例如过滤除了src之外的所有属性

$str= preg_replace('/\s(?!src)[a-zA-Z]+=[\'\"]{1}[^\'\"]+[\'\"]{1}/iu',' $str);

上面的实例代码是过滤掉除了src属性外的所有标签属性

过滤设置过滤除了alt和src之外的所有属性,代码如下:

$str = preg_replace('/\s(?!(src|alt))[a-zA-Z]+=[^\s]*/iu',' ', $str);

过滤所有html标签的属性的正则表达式:

$str = preg_replace("/<([a-z]+)[^>]*>/i","",$str );

只过滤alt属性的正则表达式:

(\s)alt=[^\s]*

过滤所有html标签的属性的正则表达式


$search = array ("'<script[^>]*?>.*?</script>'si",  // 去掉 javascript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'<[\/\!]*?[^<>]*?>'si",          // 去掉 HTML 标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'([\r\n])[\s]+'"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// 去掉空白字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'&(quot|#34);'i"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// 替换 HTML 实体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'&(amp|#38);'i"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'&(lt|#60);'i"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'&(gt|#62);'i"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'&(nbsp|#160);'i"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// 作为 PHP 代码运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$replace = array ("","","\\1","\"","&","<",">"," "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$html = preg_replace($search, $replace, $html);

本文章来为各位介绍一篇关于PHP-Socket-阻塞与非阻塞,同步与异步概念的理解文章,希望文章能够帮助到各位。

1. 概念理解

 

     在进行网络编程时,我们常常见到同步(Sync)/异步(Async),阻塞(Block)/非阻塞(Unblock)四种调用方式:
同步:
      所谓同步,就是在发出一个功能调用时,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,该调用就不返回。也就是必须一件一件事做,等前一件做完了才能做下一件事。

 

 

 

例如普通B/S模式(同步):提交请求->等待服务器处理->处理完毕返回 这个期间客户端浏览器不能干任何事

 

异步:
      异步的概念和同步相对。当一个异步过程调用发出后,调用者不能立刻得到结果。实际处理这个调用的部件在完成后,通过状态、通知和回调来通知调用者。

 

     例如 ajax请求(异步): 请求通过事件触发->服务器处理(这是浏览器仍然可以作其他事情)->处理完毕

 

阻塞
     阻塞调用是指调用结果返回之前,当前线程会被挂起(线程进入非可执行状态,在这个状态下,cpu不会给线程分配时间片,即线程暂停运行)。函数只有在得到结果之后才会返回。

 

     有人也许会把阻塞调用和同步调用等同起来,实际上他是不同的。对于同步调用来说,很多时候当前线程还是激活的,只是从逻辑上当前函数没有返回而已。 例如,我们在socket中调用recv函数,如果缓冲区中没有数据,这个函数就会一直等待,直到有数据才返回。而此时,当前线程还会继续处理各种各样的消息。

 

非阻塞
      非阻塞和阻塞的概念相对应,指在不能立刻得到结果之前,该函数不会阻塞当前线程,而会立刻返回。
对象的阻塞模式和阻塞函数调用
对象是否处于阻塞模式和函数是不是阻塞调用有很强的相关性,但是并不是一一对应的。阻塞对象上可以有非阻塞的调用方式,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API去轮询状 态,在适当的时候调用阻塞函数,就可以避免阻塞。而对于非阻塞对象,调用特殊的函数也可以进入阻塞调用。函数select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。

 

 

 

1. 同步,就是我调用一个功能,该功能没有结束前,我死等结果。
2. 异步,就是我调用一个功能,不需要知道该功能结果,该功能有结果后通知我(回调通知)
3. 阻塞,      就是调用我(函数),我(函数)没有接收完数据或者没有得到结果之前,我不会返回。
4. 非阻塞,  就是调用我(函数),我(函数)立即返回,通过select通知调用者

 

同步IO和异步IO的区别就在于:数据拷贝的时候进程是否阻塞!

 

阻塞IO和非阻塞IO的区别就在于:应用程序的调用是否立即返回!

 

对于举个简单c/s 模式:

 

同步:提交请求->等待服务器处理->处理完毕返回这个期间客户端浏览器不能干任何事
异步:请求通过事件触发->服务器处理(这是浏览器仍然可以作其他事情)->处理完毕

 

同步和异步都只针对于本机SOCKET而言的。

 


同步和异步,阻塞和非阻塞,有些混用,其实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,而且它们修饰的对象也不相同。
阻塞和非阻塞是指当进程访问的数据如果尚未就绪,进程是否需要等待,简单说这相当于函数内部的实现区别,也就是未就绪时是直接返回还是等待就绪;


而同步和异步是指访问数据的机制,同步一般指主动请求并等待I/O操作完毕的方式,当数据就绪后在读写的时候必须阻塞(区别就绪与读写二个阶段,同步的读写必须阻塞),异步则指主动请求数据后便可以继续处理其它任务,随后等待I/O,操作完毕的通知,这可以使进程在数据读写时也不阻塞。(等待&rdquo;通知&rdquo;)


1. Linux下的五种I/O模型


1)阻塞I/O(blocking I/O)
2)非阻塞I/O (nonblocking I/O)
3) I/O复用(select 和poll) (I/O multiplexing)
4)信号驱动I/O (signal driven I/O (SIGIO))
5)异步I/O (asynchronous I/O (the POSIX aio_functions))


前四种都是同步,只有最后一种才是异步IO。


阻塞I/O模型:


        简介:进程会一直阻塞,直到数据拷贝完成


     应用程序调用一个IO函数,导致应用程序阻塞,等待数据准备好。 如果数据没有准备好,一直等待&hellip;.数据准备好了,从内核拷贝到用户空间,IO函数返回成功指示。


阻塞I/O模型图:在调用recv()/recvfrom()函数时,发生在内核中等待数据和复制数据的过程。



    当调用recv()函数时,系统首先查是否有准备好的数据。如果数据没有准备好,那么系统就处于等待状态。当数据准备好后,将数据从系统缓冲区复制到用户 空间,然后该函数返回。在套接应用程序中,当调用recv()函数时,未必用户空间就已经存在数据,那么此时recv()函数就会处于等待状态。


     当使用socket()函数和WSASocket()函数创建套接字时,默认的套接字都是阻塞的。这意味着当调用Windows Sockets API不能立即完成时,线程处于等待状态,直到操作完成。


    并不是所有Windows Sockets API以阻塞套接字为参数调用都会发生阻塞。例如,以阻塞模式的套接字为参数调用bind()、listen()函数时,函数会立即返回。将可能阻塞套接字的Windows Sockets API调用分为以下四种:


    1.输入操作: recv()、recvfrom()、WSARecv()和WSARecvfrom()函数。以阻塞套接字为参数调用该函数接收数据。如果此时套接字缓冲区内没有数据可读,则调用线程在数据到来前一直睡眠。


    2.输出操作: send()、sendto()、WSASend()和WSASendto()函数。以阻塞套接字为参数调用该函数发送数据。如果套接字缓冲区没有可用空间,线程会一直睡眠,直到有空间。


    3.接受连接:accept()和WSAAcept()函数。以阻塞套接字为参数调用该函数,等待接受对方的连接请求。如果此时没有连接请求,线程就会进入睡眠状态。


   4.外出连接:connect()和WSAConnect()函数。对于TCP连接,客户端以阻塞套接字为参数,调用该函数向服务器发起连接。该函数在收到服务器的应答前,不会返回。这意味着TCP连接总会等待至少到服务器的一次往返时间。


  使用阻塞模式的套接字,开发网络程序比较简单,容易实现。当希望能够立即发送和接收数据,且处理的套接字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,使用阻塞模式来开发网络程序比较合适。


    阻塞模式套接字的不足表现为,在大量建立好的套接字线程之间进行通信时比较困难。当使用&ldquo;生产者-消费者&rdquo;模型开发网络程序时,为每个套接字都分别分配一 个读线程、一个处理数据线程和一个用于同步的事件,那么这样无疑加大系统的开销。其最大的缺点是当希望同时处理大量套接字时,将无从下手,其扩展性很差


非阻塞IO模型 

 

       简介:非阻塞IO通过进程反复调用IO函数(多次系统调用,并马上返回);在数据拷贝的过程中,进程是阻塞的;


       我们把一个SOCKET接口设置为非阻塞就是告诉内核,当所请求的I/O操作无法完成时,不要将进程睡眠,而是返回一个错误。这样我们的I/O操作函数将 不断的测试数据是否已经准备好,如果没有准备好,继续测试,直到数据准备好为止。在这个不断测试的过程中,会大量的占用CPU的时间。

 

    把SOCKET设 置为非阻塞模式,即通知系统内核:在调用Windows Sockets API时,不要让线程睡眠,而应该让函数立即返回。在返回时,该函数返回一个错误代码。图所示,一个非阻塞模式套接字多次调用recv()函数的过程。前 三次调用recv()函数时,内核数据还没有准备好。因此,该函数立即返回WSAEWOULDBLOCK错误代码。第四次调用recv()函数时,数据已 经准备好,被复制到应用程序的缓冲区中,recv()函数返回成功指示,应用程序开始处理数据。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当使用socket()函数和WSASocket()函数创建套接字时,默认都是阻塞的。在创建套接字之后,通过调用ioctlsocket()函数,将该套接字设置为非阻塞模式。Linux下的函数是:fcntl().
    套接字设置为非阻塞模式后,在调用Windows Sockets API函数时,调用函数会立即返回。大多数情况下,这些函数调用都会调用&ldquo;失败&rdquo;,并返回WSAEWOULDBLOCK错误代码。说明请求的操作在调用期 间内没有时间完成。通常,应用程序需要重复调用该函数,直到获得成功返回代码。

 

    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Windows Sockets API在非阻塞模式下调用,都会返回WSAEWOULDBLOCK错误。例如,以非阻塞模式的套接字为参数调用bind()函数时,就不会返回该错误代 码。当然,在调用WSAStartup()函数时更不会返回该错误代码,因为该函数是应用程序第一调用的函数,当然不会返回这样的错误代码。

 

    要将套接字设置为非阻塞模式,除了使用ioctlsocket()函数之外,还可以使用WSAAsyncselect()和WSAEventselect()函数。当调用该函数时,套接字会自动地设置为非阻塞方式。

 

  由于使用非阻塞套接字在调用函数时,会经常返回 WSAEWOULDBLOCK错误。所以在任何时候,都应仔细检查返回代码并作好对&ldquo;失败&rdquo;的准备。应用程序连续不断地调用这个函数,直到它返回成功指示 为止。上面的程序清单中,在While循环体内不断地调用recv()函数,以读入1024个字节的数据。这种做法很浪费系统资源。

 

    要完成这样的操作,有人使用MSG_PEEK标志调用recv()函数查看缓冲区中是否有数据可读。同样,这种方法也不好。因为该做法对系统造成的开销是 很大的,并且应用程序至少要调用recv()函数两次,才能实际地读入数据。较好的做法是,使用套接字的&ldquo;I/O模型&rdquo;来判断非阻塞套接字是否可读可写。

 

    非阻塞模式套接字与阻塞模式套接字相比,不容易使用。使用非阻塞模式套接字,需要编写更多的代码,以便在每个Windows Sockets API函数调用中,对收到的WSAEWOULDBLOCK错误进行处理。因此,非阻塞套接字便显得有些难于使用。

 

    但是,非阻塞套接字在控制建立的多个连接,在数据的收发量不均,时间不定时,明显具有优势。这种套接字在使用上存在一定难度,但只要排除了这些困难,它在 功能上还是非常强大的。通常情况下,可考虑使用套接字的&ldquo;I/O模型&rdquo;,它有助于应用程序通过异步方式,同时对一个或多个套接字的通信加以管理。


IO复用模型: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简介:主要是select和epoll;对一个IO端口,两次调用,两次返回,比阻塞IO并没有什么优越性;关键是能实现同时对多个IO端口进行监听;

 

      I/O复用模型会用到select、poll、epoll函数,这几个函数也会使进程阻塞,但是和阻塞I/O所不同的的,这两个函数可以同时阻塞多个I /O操作。而且可以同时对多个读操作,多个写操作的I/O函数进行检测,直到有数据可读或可写时,才真正调用I/O操作函数。

 

 

信号驱动IO

 

    简介:两次调用,两次返回;

 

    首先我们允许套接口进行信号驱动I/O,并安装一个信号处理函数,进程继续运行并不阻塞。当数据准备好时,进程会收到一个SIGIO信号,可以在信号处理函数中调用I/O操作函数处理数据。

 

 

异步IO模型

 

         简介:数据拷贝的时候进程无需阻塞。

 

     当一个异步过程调用发出后,调用者不能立刻得到结果。实际处理这个调用的部件在完成后,通过状态、通知和回调来通知调用者的输入输出操作

 


 

同步IO引起进程阻塞,直至IO操作完成。
异步IO不会引起进程阻塞。
IO复用是先通过select调用阻塞。


5个I/O模型的比较:


1. select、poll、epoll简介

 

epoll跟select都能提供多路I/O复用的解决方案。在现在的Linux内核里有都能够支持,其中epoll是Linux所特有,而select则应该是POSIX所规定,一般操作系统均有实现


select:

 

select本质上是通过设置或者检查存放fd标志位的数据结构来进行下一步处理。这样所带来的缺点是:

 

1、 单个进程可监视的fd数量被限制,即能监听端口的大小有限。

 

      一般来说这个数目和系统内存关系很大,具体数目可以cat /proc/sys/fs/file-max察看。32位机默认是1024个。64位机默认是2048.

 

2、 对socket进行扫描时是线性扫描,即采用轮询的方法,效率较低:

 

       当套接字比较多的时候,每次select()都要通过遍历FD_SETSIZE个Socket来完成调度,不管哪个Socket是活跃的,都遍历一遍。这 会浪费很多CPU时间。如果能给套接字注册某个回调函数,当他们活跃时,自动完成相关操作,那就避免了轮询,这正是epoll与kqueue做的。

 

3、需要维护一个用来存放大量fd的数据结构,这样会使得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在传递该结构时复制开销大

 

poll:

 

poll 本质上和select没有区别,它将用户传入的数组拷贝到内核空间,然后查询每个fd对应的设备状态,如果设备就绪则在设备等待队列中加入一项并继续遍 历,如果遍历完所有fd后没有发现就绪设备,则挂起当前进程,直到设备就绪或者主动超时,被唤醒后它又要再次遍历fd。这个过程经历了多次无谓的遍历。

 

它没有最大连接数的限制,原因是它是基于链表来存储的,但是同样有一个缺点:

 

1、大量的fd的数组被整体复制于用户态和内核地址空间之 间,而不管这样的复制是不是有意 义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、poll还有一个特点是&ldquo;水平触发&rdquo;,如果报告了fd后,没有被处理,那么下次poll时会再次报告该fd。

 

epoll:

 

epoll 支持水平触发和边缘触发,最大的特点在于边缘触发,它只告诉进程哪些fd刚刚变为就需态,并且只会通知一次。还有一个特点是,epoll使用&ldquo;事件&rdquo;的就 绪通知方式,通过epoll_ctl注册fd,一旦该fd就绪,内核就会采用类似callback的回调机制来激活该fd,epoll_wait便可以收 到通知

 

epoll的优点:

 

1、没有最大并发连接的限制,能打开的FD的上限远大于1024(1G的内存上能监听约10万个端口);
2、效率提升,不是轮询的方式,不会随着FD数目的增加效率下降。只有活跃可用的FD才会调用callback函数;
     即Epoll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只管你&ldquo;活跃&rdquo;的连接,而跟连接总数无关,因此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,Epoll的效率就会远远高于select和poll。

 


3、 内存拷贝,利用mmap()文件映射内存加速与内核空间的消息传递;即epoll使用mmap减少复制开销。select、poll、epoll 区别总结:

 

1、支持一个进程所能打开的最大连接数



select


单个进程所能打开的最大连接数有FD_SETSIZE宏定 义,其大小是32个整数的大小(在32位的机器上,大小就是32*32,同理64位机器上FD_SETSIZE为32*64),当然我们可以对进行修改, 然后重新编译内核,但是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,这需要进一步的测试。


poll


poll本质上和select没有区别,但是它没有最大连接数的限制,原因是它是基于链表来存储的


epoll


虽然连接数有上限,但是很大,1G内存的机器上可以打开10万左右的连接,2G内存的机器可以打开20万左右的连接

 

2、FD剧增后带来的IO效率问题



select


因为每次调用时都会对连接进行线性遍历,所以随着FD的增加会造成遍历速度慢的&ldquo;线性下降性能问题&rdquo;。


poll


同上


epoll


因为epoll内核中实现是根据每个fd上的 callback函数来实现的,只有活跃的socket才会主动调用callback,所以在活跃socket较少的情况下,使用epoll没有前面两者 的线性下降的性能问题,但是所有socket都很活跃的情况下,可能会有性能问题。

 

3、 消息传递方式



select


内核需要将消息传递到用户空间,都需要内核拷贝动作


poll


同上


epoll


epoll通过内核和用户空间共享一块内存来实现的。

 

总结:

 

综上,在选择select,poll,epoll时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合以及这三种方式的自身特点。

 

1、表面上看epoll的性能最好,但是在连接数少并且连接都十分活跃的情况下,select和poll的性能可能比epoll好,毕竟epoll的通知机制需要很多函数回调。

 

2、select低效是因为每次它都需要轮询。但低效也是相对的,视情况而定,也可通过良好的设计改善

OPcache 通过将 PHP 脚本预编译的字节码存储到共享内存中来提升 PHP 的性能, 存储预编译字节码的好处就是 省去了每次加载和解析 PHP 脚本的开销。PHP 5.5.0 及后续版本中已经绑定了 OPcache 扩展,下面我们来看opcache PHP新的字节码缓存扩展详解

字节码缓存组件 Zend Optimizer+ 现在更改名字为 Zend opcache了。且在php 5.5版本后,会集成到php的官方组件中,也就没有必要安装其他的APC,eAccelerator等了。。

APC与Opcache都是字节码缓存也就是,PHP在被编译的时候,首先会把php代码转换为字节码,字节码然后被执行。

php文件第二次执行时,同样还是会重新转换为字节码,但是很多时候,文件内容几乎是一样的,比如静态HTML文件,生成后内容许久都不会改变,用户访问请求直接由服务器读取响应给客户端浏览器。都不用经过PHP进行解析构建了。

内存中的字节码数据,可以直接缓存进行二次编译。这样程序就会快一些,cpu的消耗也少了。

详细介绍看这两篇

新一代 PHP 加速插件 Zend Opcache

php的 zend opcache VS apc 性能比较

我主要是用来测试了一下phpcmsV9.5.4 的默认index.php主页,没有数据内容,但有sql查询操作

测试是Apache2.2.6 32Bit 服务器,PHP 5.4.26 ts,mysql 5.6.16 64Bit

ab 版本 This is ApacheBench, Version 2.3 <$Revision: 655654 $>

请求数:1000

并发数:10

没有加载opcache测试

第一次测试

吞吐率 38.46 rps,耗时26.001 s,每个请求耗时260.015 ms

第二次测试

吞吐率有所提高 40.73 rps,耗时 24.554 s,每个请求耗时245.544 ms

加载opcache进行测试

opcache版本 php_opcache-7.0.3-5.4-ts-vc9-x86

opcache配置信息

 

1opcache.memory_consumption=128
2opcache.interned_strings_buffer=8
3opcache.max_accelerated_files=4000
4opcache.revalidate_freq=60
5opcache.fast_shutdown=1
6opcache.enable_cli=1

 

第一次配置opcache好后 cache 状态

cstat

 

cache hits 命中数 1

cache misses 未命中数 1

使用内存225.2Kb

opcache第一次测试

吞吐率提升到49.11rps,总耗时20.361 s,每个请求耗时下降到203.612 ms

在phpinfo中可查看opcache的命中数量情况

命中数量已达到43957,内存使用2.31Mb。

opcache第二次测试

吞吐率提升到47.87rps,总耗时20.888 s,每个请求耗时下降到208.882 ms

opcache之后的两次压测数据变化不大,每个请求耗时在1ms差距内,吞吐率也在1~2 rps

但与之前未启用opcache时,总耗时少了4 ~ 6 s,每个请求耗时少了40 ~ 60 ms。吞吐率也提升了 8%。

这都是在一行代码未改的情况下有效性能提升。

 

php文件被编译为字节码进行内存缓存,如果在生成环境中,代码和内容变量都是比较固定的

缓存起来的内容就可以高速的返回,用户会得到较快的响应。

但是在本地开发是,建议不要开启opcache,否则就得不到最新的值

例如:

<?php
 header('Content-type:text/html; charset=utf-8');
 
 $str = 'abc';
 echo $str; // 输出abc
?>


赋予$str 一个新的值

<?php
 header('Content-type:text/html; charset=utf-8');
 
 $str = 'new abc';
 echo $str; // 输出的还是 abc
?>

这是因为$str 已经被编译为字节码了,再次访问时,内存里面还是可以找到对应的缓存,就没有进行重新编译,返回的值也就还是之前的值 abc

不过,opcache有一个参数可以用来设置缓存时间长度


opcache.force_restart_timeout (default "180")

默认时间为180秒,还是建议本地不用开启opcache

 

注意:官方给了一个Note,如果opcache要与xdebug同时加载,那么opcache需要在xdebug之前进行加载。

但是我本地测试了一下,xdebug先加载,再加载opcache,也正常启动了,xdebug,opcache都加载成功,opcache缓存也正常。

不过还是按照官方的建议来安装加载,否则可能会出现奇怪的错误吧

标签:[!--infotagslink--]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